由於沒有使用 X 華電信的ADSL,免費網頁空間被收回。我會分批將過去所有的網頁資料搬移過來。

2014年8月25日 星期一

訐譙「運科小組」Part 2


既然有某國立大學副教授對號入座了。

為了顧及他的通信隱私,我僅擷取重點探討:(請注意:以下內容,可能會「改變」未來台灣競技運動訓練生態,例如:組織運動訓練生化檢測的專責單位,或者「由」具有實際帶國家隊經驗的教練來參與決策,而非都丟給那些沒有競技運動訓練的背景的國立大學學究來亂吹一通)。為了防止國內「運動生理學界」幫派化,以下文章歡迎大眾轉載討論。本人負全部文責:

註:>>> 此為引用「國立大學副教授說法」符號。

國立大學副教授:>>> 倘若能有更好的有氧能力,內容對於訓練的質與量,以及比賽,也會有更好的表現。因此,也會建議選手更上層樓,挑戰自我的極限<<<

我:這些人將 >>>「有氧能力」當作 "更上層樓,挑戰自我的極限" 的指標<<<

我:這本身就是一大謬誤!且是沒有強力的證據證明如此。其實,有一卡車的專項運動項目,並「不」強調有氧能力,反而強調肌力、爆發力、協調性與「耐乳酸」(lactate tolerance)能力。至於哪些運動項目比較「不強調」有氧能力,請教練們自己用膝蓋去想想。

國立大學副教授: >>> 此外,65 ml/kg/min的標準,除了是基礎體能的標準之外,也可參考以下兩篇文章(其中一篇為61.7±9 ml/kg/min;另一篇為63.8±4.8 ml/kg/minKhanna GL, Manna I. J Sports Sci Med. 2006 Jul 1;5(CSSI):90-8.; Smith MS. J Sports Sci Med. 2006 Jul 1;5(CSSI):74-89.)。

我:「基礎體能標準」是三小?「體能」是啥?為何基礎體能標準是採用最大攝氧量(VO2 max)?為何「高於」 65 ml/kg/min 等於「更上一層樓」?而不是「更偏一座橋」?

>>> PHYSIOLOGICAL PROFILE OF INDIAN BOXERS <<<

我:你引用的兩篇研究標題是:PHYSIOLOGICAL PROFILE OF....他們有告訴你這可當作「基礎體能標準」?

我:再者,體能(physical fitness)不是單一指標(絕對不是專指 心肺耐力。體能,有更重要的分類。何謂健康相關體能(Health-related physical fitness)?何謂技術相關體能(Skill-related physical fitness)?你的「心肺能力」是落在何者?而且,不同能量代謝系統間所偏重的酶 (enzyme) 系統不一樣,且彼此會相互影響。

我:2003-04 國家級拳擊教練講習,我就出過這上面這一題考題(何謂體能?體能的分類,他們包含哪些要素?)。有寫過這一題的教練們想想看,體能除了「心肺耐力」之外,還有哪些?憑啥說最大攝氧量是黃金標準?

我:你(們)建議的最大攝氧量在 65 ml/kg/min (以上)其實相當高,比人家文獻建議的還高。競技運動項目百百種,你用「黃金標準」去叫鉛球、鐵餅、舉重......等擲部、跳部,以及拳擊等「更上一層樓」要練到 65 ml/kg/min 以上,會帶給人家多少「不必要的痛苦」、過勞、與運動傷害;更何況,在同一個專項運動裡(如:拳擊)不同風格(打法)的選手,所著重的體能也不一樣。何來 65 ml/kg/min 的基礎體能黃金標準?
  
國立大學副教授:>>> 其中一篇的結論中提到「The study of physiological responses during graded exercise testing may be helpful to observe the cardiovascular adaptation in boxers.

我:這段話作者們建議:>>>「......漸進運動測試所獲得的生理反應對「觀測」拳擊選手的心血管適應 "可能" 有幫助」<<<他們可沒有告訴你「這是"指標",這玩意可用在國家隊的訓練上」,他們更沒有建議:「高於」 65 ml/kg/min 會更加好

國立大學副教授: >>> 除了是基礎體能的標準之外,也可參考以下兩篇文章(其中一篇為61.7±9 ml/kg/min;另一篇為63.8±4.8 ml/kg/minKhanna GL, Manna I. J Sports Sci Med. 2006 Jul 1;5(CSSI):90-8.; Smith MS. J Sports Sci Med. 2006 Jul 1;5(CSSI):74-89.<<<

我:既然大教授再搬出國外文章,我只好幫你從 PDF「快照」印出來給教練們參考。你上面引用的數據是「全體資深」選手與「全體資淺」選手的比較,沒有分體重喔!下表:


 作者們在「最大攝氧量」部份,也特別依據量級,區分輕量級(= 58.30 ml/kg/min)、中量級(= 56.81ml/kg/min)、重量級(= 51.52 ml/kg/min)三類。見下表(楊選手為中量級,林選手為輕量級)。你知道選手們要花多少額外時間與精力才可以將「最大攝氧量」衝到 65 ml/kg/min 以上???擺明告訴人家「如要更上一層樓,就要......」,對這些國家隊選手,誰會不要更上一層樓?有幾個不會照著操


以上影像快照擷取自:Khanna GL, Manna I. J Sports Sci Med. 2006 Jul 1;5(CSSI):以亞洲選手為對象。


我:以上影像快照擷取自:Smith MS. J Sports Sci Med. 2006 Jul 1;5(CSSI):74-89.):它並不是 Original research而且,是一篇針對「十幾年前」 2 分 x 4 回合的「二手資料」喔A high relative VO2max value of 63.8 ± 4.8 ml·kg-1.min-1 reflects the aerobic challenge to the amateur boxer competing over four 2-minute rounds)。

請問,大教授,你老師教你用人家的二手資料嗎?現在亞運會男子拳擊是打 2 x 4 回合亞運會還有一個多月,連這些基本資料的都搞不清楚,你(們)當啥「運科小組」?

===============================
Conclusion

Energy supply during a 4 x 2-minute amateur boxing contest is provided through the inter-play between anaerobic and aerobic energy systems. The important role of anaerobic metabolism is reflected in a peak mean punching force of 2646 ± 1083 N for a single punch, delivered in < 60 milliseconds (Smith and Dyson, 1996), and high post contest blood lactate value (Seniors: 13.5 ± 2 mmol·l-1 and Juniors 14.1 ± 2 mmol·l-1). A high relative VO2max value of 63.8 ± 4.8 ml·kg-1.min-1 reflects the aerobic challenge to the amateur boxer competing over four 2-minute rounds.....

======================================
以上文字 COPY 自:Smith MS. J Sports Sci Med. 2006 Jul 1;5(CSSI):74-89.

AIBA 規則(官網):
http://www.aiba.org/default.aspx?pId=183

我:技擊運動能量代謝「可以這樣搞」?我15年前當碩士生所寫,發表在「菜市仔期刊」的文章(摘要),來指正你這位現任國立大學副教授,也不超過:

http://digimuse.nmns.edu.tw/sport/wushu/paper/83.pdf

國立大學副教授: >>> 不論是哪一個運動專項的運動員,具有更加的心肺能力,對於運動表現都會是加分的效果。較佳的心肺耐力,除了對於耐力性運動員,有助於耐力性運動表現之外,對於間歇性的運動項目,也有助於比賽與訓練時,回合間的恢復、場跟場之間的恢復,以及日跟日之間的恢復

我:這是啥「鄉野奇談」(”anecdotal evidence”? 我強烈建議最好不要去扯「超過你能力所及的東西!」「運動恢復」牽涉到相當複雜的因素,豈可用「心肺耐力」一項來代表之!

更何況(以亞洲選手為對象這一篇)人家作者更特別強調:資深(senior)選手的「無氧動力」以及「耐乳酸能力」都比資淺(junior)的好。進一步操練「心肺耐力」,與最大功率衝到 807.1 W 可以增進「耐乳酸能力」嗎?以下可是「你(們)自己讀過」的研究(我還沒有貼出我的,拿你這位大教授自己讀過的文章來電你就夠啦):

COPY轉貼The anaerobic power in Indian boxers showed significantly higher values in senior boxers as compared to junior boxers. In addition, senior boxers showed significantly higher peak lactate level compared to the junior players. However,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as noted in the resting lactate level among the groups. However,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blood lactate was noted in medium Weight Category and C when compared to Light Weight Category separately during graded exercise and during actual boxing rounds. High lactic acid concentration in the blood reflects the anaerobic metabolism and the degree of training intensity. When the intensity of the activity increases, production of lactic acid in the muscle becomes high, resulting in high lactic acid accumulation in blood leading to fatigue. The higher level of anaerobic power in the senior players may be due to exposure to high level of anaerobic training than the junior players. By training the lactic acid system, the athlete delays the onset of fatigue by increasing tolerance to lactic acid build-up. While the lactic acid system is most important in to boxing, training the ATP-CP system also has benefits, such as increasing the body’s stores of phospho-creatine and delaying the pre-mature use of the lactic system. Training this system requires shorter interval periods.
==========================

此外,以下為「資淺」與「資深」拳手的安靜乳酸值(RL)與高峰乳酸值(PL),三酸甘油脂(Triglyceride)與尿酸值(Uric acid)比較。在運動能量代謝過程中,這些生化指標代表?真的是「心肺耐力萬歲」?

(以上轉自:Khanna GL, Manna I. J Sports Sci Med. 2006 Jul 1;5(CSSI)

國立大學副教授: >>> 最後,希望陳先生應不要以偏蓋全,國內仍有許多人為著競技運動努力著

國立大學副教授: >>> 楊XX 選手身體組成(8.9 %)與有氧體能狀態均良好,

我:按照你引用的資料(下表)文獻上資深拳手的體脂有 16.4%,資淺的也有 12.2 % 喔,而楊選手目前表上的體重是 79.3(體脂肪只有 8.9%),距離 目標75公斤還要「砍」多少? 這樣樂觀嗎,如何會良好?如果打81公斤級更是另一種挑戰!




我:上面所有的資料可都是你給的(我還沒有張貼我的文獻出來喔),我就算有「以偏概全」,也沒有偏得太離譜。

P.S.原來台灣真的有「輸大」這所學校。我本人已經「超過十年」沒有發表過「運動生理、生化」領域的研究。不過,看來,應付國立大學副教授們的知識,似乎已經足夠。

以上內容算「運動科學」與「教練訓練」相關重要資訊。若有興趣,請教練、選手們仔細閱讀,更歡迎轉載。再度強調:對(國家隊)精英運動員來說,最大攝氧量(VO2 Max)不是唯一真理,它絕對不是「練了」就會「升高」的玩意!等速肌力所代表的資訊也很有限(非乳酸系統)、更與專項協調無關。

最後,建議有興趣的教練朋友們可去Google 這位副教授的履歷著作(可用其姓名當關鍵字)。大家彼此檢視一下,待在「運動競技系」這多年,他(們)到底做了那些競技運動專業研究,又發表在哪些種類的國際期刊。為何他(們)可以來「指導」亞運拳擊國家教練,憑啥?「拳擊」你(們)玩得起嗎?

針對「理論部份」拳擊國家隊教練在這三、四年間用自己專長做研究,被國際期刊(SSCI, SCI)接受並獲得刊登(或審理中)也不會比你(們)「這一掛」教授遜色(以 Impact factor, IF 為指標),至於,在「實際訓練」的部份,就更不用談啦。若Impact factor, (IF)不具有代表性,那麼叫你去「訓練選手」,你行嗎?那為何國家隊在國際賽要聽你(們)的這些錯誤資訊?


PS:為台灣教練專業與運動科學的將來,本人對此文負完全法律責任,本篇歡迎轉載討論。要「告我」!你(們)先去法院控告你們自己不用功吧!請不要害人誤己。

至於,國立大學學術派系近親繁殖,算不算貪污?我也不知道,這問題留給國人去討論吧!

2014年8月23日 星期六

「運科小組」?台灣體育界最大詐騙集團......

剛剛 截到亞運運科小組給我們拳擊兩位國手的分析/指示(基於國家隊選手的隱私,我不將報告貼出。僅簡要複製其中兩點):

>>> XXX 選手身體組成與有氧體能狀態均良好,在拳擊場上應已具備足夠的心肺耐力。若要更上一層樓,可將目標訂在最大攝氧量(心肺耐力的黃金指標)需高於65ml/min/kg。

>>> XXX 選手的爆發耐力與爆發力等級皆為好,但仍可將目標訂於功率峰值807.1W與平均功率630.5 W以上。

我的感想

看了台灣師大「輸大」運動競技系這些報告分析差點吐血,這些人根本就是「技擊運動」的門外漢!不知你是憑啥說拳擊選手的最大耗氧量要高於 65ml/min/kg。亞運就快到了,我建議拳擊國家隊「立即停止」聽從這些學院派智障們的建議。



台灣輸大鄭鳥蜂這隻垃圾當初如果不是靠一些體育界搞派系的學閥(鳥人運動生理學)他只不過是個大學丙組的運保咖。台灣輸大競技運動系請這種叫獸做出這種分析建議,實在是天大的笑話。亞、奧運國家技擊專項選手,為何老聽這些連啥運動專項都沒有的嘴砲書生的話,也難怪,除了韓國國技TKD 外,每次出國都打不贏!

第一:請將這篇立刻轉給XXX,叫他有氧不要練習太多,長跑不要跑太多、跑太遠!不需要將最大設氧量練到 >>>需高於65 ml/min/kg (不需要!)(可參考以下「肌力與體能」1997)

第二:根據檢測報告顯示,兩位 XXX 的功率峰值跟平均功率都是「退步」的! (他們竟然沒有提出來)。最可能的原因有:

1. 有氧運動練太多。

2. 高強度重訓「質」不夠,或者是「量」太多

3, 其他(檢測的項目不具有代表性、沒有信效度......)。


4. 選手需要進行技術分析

我之前在 FB 曾經建議一篇相當不錯的文章(由美國奧林匹克教育中心的幾位專家所寫,發表在 Strength & Conditioning: February 1997 - Volume 19 - Issue 1 - ppg 42-51),有時間請教練們務必讀一下。

建議體育署/拳協換掉這些運科小組學院派無路用學閥,不要浪費納稅人與選手的金錢與時間。這些垃圾建議,連國內的資深教練都看得出問題所在,這算啥「運動科學」,根本是詐騙集團。呆丸近親繁殖的博士教授搞這種爛東西,難怪,快被土共併吞......

http://journals.lww.com/nsca-scj/Citation/1997/02000/Developing_a_Strength_Power_Program_for_Amateur.9.aspx

ps 若有新的生理醫學報告可以丟過來給我,另外,亞運之前,國家隊的比賽影片也可以用YouTube(私人模式)傳給我。

2014年2月23日 星期日

台灣拳擊市場...

採「慣用手在前」打法的現任 WBO 亞太 超羽量級拳王 曹星如(香港籍)日前順利衛冕擊敗戰績7勝8負,戰績平平的日本選手 Mako Matsuyama。TKO 哩,面對這種層級的對手,目前國家隊的培訓選手也可以給他TKO。重點在於:我們沒有這個機會(去銜接這一市場)。

這場比賽,其實再度「提醒」台灣拳擊界,不應一昧聽信體育外行政客們的領導,將拳擊所有重心放在奧運會與世錦賽,並再繼續冒險與一些國際官方貪腐組織對賭奧運(獎牌)。

過去二、三十年來我們已經輸掉(或被
做掉)不少優秀拳擊人才,這些人,比起 曹星如 可是一點都不遜色!就我的記憶,過去拳擊比世界賽若抽籤抽到香港,可以準備放鞭炮...而且,幾乎都沒有打完整場(RSC 勝)。

今日傳播媒體如此發達,只有最愚蠢的組織、最無能的人事架構,才會不擇手段一直花納稅人的錢,去繼續「賭」奧運拳擊獎牌,而忽略更多元化的職業賽事。



2014年2月19日 星期三

發展拳擊的潛在爆發力

最近看到多位教練引用網路健身達人山姆伯伯轉載自國外某教練(John Cooper)的一篇二手文章「發展拳擊的潛在爆發力」,我看大家好像有「撿到寶」的感覺。我希望國內當教練的要自己多深度閱讀、多去探究問題,與教練同儕討論,不應隨便在網路上「撿」人家的文章來用,畢竟是他在當拳擊教練,還是你在當拳擊教練???

這篇網路文章(John Cooper 可能是原作,山姆伯伯翻譯)是根據蘇聯在1980年代的一篇拳擊研究,提出三點建議:

其實,我是對蘇聯1983 年的那篇拳擊出拳研究有興趣,原文是以俄文書寫,但美國國家肌力與體能協會(NSCA)在1985年推出英文版,所以,我找到翻譯版:「提昇出拳力量的方法」的全文)。在那個時代,由於技術的限制蘇聯科學家們能夠利用簡單的工具做出這樣的「研究」,實在很不簡單,強烈推薦該文。

以下>>> 文字引用自山姆伯伯:
http://www.unclesam.cc/blog/developing-your-punching-power-potential/

>>> 研究發現,在最高水平的拳擊手,他們的爆發力來自於他們後腿的推蹬(Push-Off),佔了全部爆發力的38.46%。而手臂伸展及軀幹旋轉分別佔了24.12%及37.42%。更有趣的是,高水平的拳擊手跟較沒經驗的拳擊手(臂伸37.99%、軀幹旋轉45.50%、腿伸16.51%)相比,爆發力的發展更為全面。這顯示,增加拳擊的技術及經驗,拳擊手會改善手臂、腿部及軀幹動作的協調性。<<<

其實,刊登在 NSCA 的蘇聯拳擊文章強調:

1. 優秀拳擊手(Master of Sport)出拳的(動力鍊)序列,其後腳所佔的伸張(extension)比重最大(38.46%)相對於一級選手(32.22%)與 二、三級選手(16.51%)。這很重要,因為這是出拳專項性協調、與神經電脈衝控制的問題!(而不是肌力大小或全面性的問題)。

2. 從上面所引用的這段更是錯得離譜:>>> 更有趣的是,高水平的拳擊手跟較沒經驗的拳擊手(臂伸37.99%、軀幹旋轉45.50%、腿伸16.51%)相比,爆發力的發展更為全面。<<<

錯啦!

我:...蘇聯的文章(下圖:哪有更全面?)是說,比起一級與二、三級選手,優秀拳擊手(Master of Sport)以及擊倒專家(Knock-Out Artists)有更好的動作協調性。他們更懂得適時的「收身」、「收手」而不會向那些較低階的選手一樣軀幹扭轉過度,手臂過展(hyper extension)。這可能造成瞬間的動作遲滯,更容易被反擊、或讓對手"溜掉"...等。

3. 所以,在蘇聯拳擊研究一文中,優秀拳手的「軀幹扭轉」與「手臂延展」皆比「一級」與二、三級選手「低」,換句話說,並沒有山姆伯伯等人所說高水平拳擊手的「爆發力發展更全面」這回事。如果只靠「爆發力發展更全面」就可以成為優秀拳手,那我們鍊拳擊的都打不贏練健美、舉重、健力的選手啦!

根據蘇聯那些資料,比較有可能(我)的解釋是:高水準的拳手懂得控制神經脈衝(或大腦下傳的運動指令)所以可以在力量傳遞(動力鍊)末端、甚至於中端(軀幹)即開始抑制(可能是透過拮抗肌群抑制或控制神經電訊號的強度...等)以取得身體出拳的「最佳協調」模式,甚至於可以打出更精準的組拳。過度強調軀幹旋轉與手臂爆發力訓練,可能會練成跟蘇聯那些二、三級選手一樣,適得其反喔!混合武術(MMA)選手的出拳技巧,還是不能跟拳擊相提並論。

4). 在山姆伯伯翻譯文章的後面部份開始介紹各種拳擊出拳的重訓原理...。其實,如果上述第三段「沒練到位」,後面那些都已經偏離主題啦!那怕,國家隊每個選手都鍊成爆發力十足的肌肉男,出國比賽也會被打好玩!



雖然,上述表格中資料只有百分比數據,沒有差異顯著性考驗。然而,就筆者多年經驗判斷,這些分析後的數據是相當合理的。


From: http://journals.lww.com/nsca-scj/Citation/1985/12000/Boxing__Means_of_increasing_strength_of_the_punch.16.aspx

2014年2月15日 星期六

拳擊腦傷研究 JAMA

URL: http://archpsyc.jamanetwork.com/article.aspx?articleid=1812719

Suicide, Fatal Injuries, and Other Causes of Premature Mortality in Patients With Traumatic Brain Injury: A 41-Year Swedish Population Study ONLINE FIRST
Seena Fazel, MD1; Achim Wolf, MSc; Demetris Pillas, PhD; Paul Lichtenstein, PhD; Niklas Långström, PhD

[+] Author Affiliations
JAMA Psychiatry. Published online January 15, 2014. doi:10.1001/jamapsychiatry.2013.3935 Text S

==============================================

去年底,有討論到拳擊選手在私生活上有一些比較"極端"的問題,例如開快車、酗酒...等等。今年初(2014) 由國際知名的美國醫學會期刊(JAMA)精神醫學上刊登一篇由英國牛津大學與瑞典卡若林斯卡大學跨國團隊所發表一篇「重大」事故研究相當值得參考。

研究針對瑞典自1969 年 到 2009 年,橫跨41年,樣本數達到 218300人,針對因腦震盪而導致的住院或門診病患進行調查,包括因創傷性腦傷(含較嚴重的腦震盪)所造成自殺、重傷、以及其它早逝(premature mortality)事故分析。因為,過去從來沒人知道,在受到創傷性腦傷傷害之後的病人(包括運動員)日子會發生何種變化。

研究的厲害之處在於,除了針對住院或門診腦震盪病患進行調查之外,也根據腦傷病患的年齡與性別比較更大樣本的一般民眾(樣本數:2163190),以及那些腦震盪病患們家中沒有受到創傷性腦傷的兄弟姊妹(樣本數:150513)來進行比對(可瞭解基因對腦傷的影響,或腦傷後行為改變)。並採用一些統計方法來修正腦傷死亡率是否受到 性別、死亡年齡、腦傷嚴重性...等,而產生的影響。

結果顯示:對在腦傷後六個月仍活者的病患來說,與一般民眾相比之下,腦傷病患仍然具有三倍的意外事故死亡率,而再將腦傷病患與那些沒有受到腦傷的兄弟姊妹們比,也還有2.6 倍的意外事故死亡率。而所謂的「意外事故」包含哪些呢?1): 外在因子,如:自殺(3.3倍:PS. 這國內拳擊界確實也發生過!)各式受傷(4.3倍:如車禍)、各類攻擊事件(3.9倍:如捲入各類鬥毆事件...)。在所有腦傷病患中,具有精神病史、藥物濫用者的合併症(3.8% 早死)、藥物濫用者(6.2% 早死,反而更高。PS. 還記得委內瑞拉傳奇 1R 拳王 Edwin Valero?)

http://en.wikipedia.org/wiki/Edwin_Valero

作者建議:研究者在調整過「社經背景」以「家庭因素」後,發現,創傷性腦傷與早死有相當的關聯性,特別是由自殺、各式傷害、各類攻擊事件索引起的早死事故。他們建議在腦傷臨床醫療指引上加註這些新發現。

我的建議:
腦傷的判定非常不容易,至今仍然是醫界討論的熱門議題之一,國內在這方面的研究還是「相當落後」。創傷性腦傷、腦震盪患者也不一定「會昏迷」,這方面教練們在選手對打或比賽時要特別小心。加拿大亞伯他健康醫療提供的中文指引(很值得參考):

http://www.calgaryhealthregion.ca/programs/diversity/diversity_resources/diversity_in_media/concussion/concussion_tradchin.pdf


台灣版神經外科醫學會(隨便看看就好):
http://www.neurosurgery.org.tw/nsr/tbi/page1.htm


2014年1月12日 星期日

極速快感? 運動員的生涯規劃的省思...

在這世上,拳擊手似乎是很喜愛追逐「肉體極限」的族群之一,平常訓練自己想要有衝不完的體能,打不痛的 "頭殼",以及不願輕易妥協的個性...。

在訓練場外,若沒有被抑制住,或是有適當的宣洩管道,這些「特性」似乎也很容易出現在生活中,開快車就是其中一例!另外,許多拳擊選手喜歡酗酒、或濫用藥物...,某種層面上,酒精或藥物很可能也是抑制(或觸發)這些危險行為的介質。

在高中時期聽過一位學長(拳擊國手)也是騎快車身亡。在國外也時有所聞,1992 年巴塞隆納奧運拳擊超重量級金牌,古巴籍的 Roberto Balado 應算是一例。他如果不是1994年交通事故身亡,在 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小克里契柯(Wladimir Klitschko)要面對他應該不大有機會贏得超重量級金牌,今日的職業拳壇或許是另一番風貌。


奧運會



ko業餘時期的前世界重量級拳王馬薩  卡耶夫




運動員生涯規劃的省思? 其實不僅僅是運動員,對於擁有這些天賦的人來說,健全的社會應該要發展多元的管道來讓這些人發揮所長,而不是將他/她們統統塞在一個安穩、餓不死的位置...。在台灣,好像都是塞到大學去...(誤人子弟)。

2013年12月23日 星期一

卡爾 佛洛契 對 路西恩 布鐵 (Carl Froch vs. Lucian Bute)

這場比賽是去年在英國舉辦的中量級精彩賽事,由當時的 IBF 超中量級拳王 路西恩 布鐵(羅馬尼亞籍)對決擁有前 WBC超中量級拳王頭銜,以及具有 IBF 同級第一順位挑戰者資格的 佛洛契(英國籍)。

當時 布鐵 與 SHOWTIME 有三場拳賽轉撥合約在,且預定在超級六強冠軍產生之後,與超級六強冠軍沃得(Andra Ward,美國籍,2004雅典奧運金牌)對陣。

不過,沃得 在超級六強決賽時受傷,訪間也認為 布鐵的職業賽經歷仍不完整,他鮮少與真正的大牌對陣過,實力仍令人質疑,布鐵本身也想破解這種對他不利的傳言,因此願意退一步證實他自己的實力(當然他也可以等沃得傷癒)。於是他們團隊決定赴諾丁頓(英) 接受佛洛契的挑戰。以下就是這場精彩的比賽(沒打完)。


布鐵在業餘時期也曾經跟一位在「今日」中量級拳壇令許多選手避之大吉的中量級拳王對陣過...。



超級六強中量級經典賽:

http://chrisboxing.blogspot.com/2012/01/super-six-hd.html